吳祥
  朋友老謝,大學畢業工作了三十多年,職稱也到頂了,單位領導也做過了,退休以後本當安安樂樂怡養天年,可他總覺得現在物價貴,他又有能力再掙點錢,於是把存款目標定在二百萬上,折騰了五年,一百萬到手,正要再乾二年,完成既定目標,不料一夜之間腦溢血,卧床半年後,駕鶴西去,弄得老伴每日以淚洗面。朋友老陳,原先同他的想法差不多,用自己的技術與投資者合作,開發礦藏,看到他的結局,不禁心寒,把已經開始可以回收巨額利潤的礦山都放棄了。他說:“在那些礦洞里鑽出鑽進,沒死都好象被埋了,我還要錢要名乾什麼?”
  倒是朋友老楊活得逍遙。他是個有專長的高幹,離休後,請他當顧問的有之,請他當總經理的有之,甚至有人請他出任董事長。但他一概回拒,說:“我想為我自己留下些時間,請不要再來煩我。 ”於是他每天早上六點起床,步行鍛煉、修整花園、看書,午飯後休息二小時,然後練書法或作畫,再打開電視,晚飯後或者看戲、看電影,或者與人談天,每年去旅行一趟,現在已年近九十,還精神矍鑠。他對人說:年輕時,就很羡慕陶淵明“採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的生活,直到近二十年,他才真正的享受到了。也曾有人問他錢是否夠用,他說,錢這東西,只要有了最基本的數量,多可以多用,少可以少用,有什麼不夠的呢?
  有人認為老人“享清福”,有不“勤勞”,不肯“貢獻餘熱”之嫌。其實,這是將人生的“中青年標準”套在了老年人的頭上,老年人有他們自己應有的生存狀態,就象學齡前兒童不可能“以學為主”一樣,儘管“少小不努力,老大徒傷悲”。老年人的“享清福”,是人生成熟後的自由、自在,是人生的一種絕妙境界,它有超乎實用主義的返樸歸真的超然與浪漫,同夕陽西下前的“無限好”是同義的。如果失去了它,對老年人實在是一種無可彌補的缺憾。
  至於有人認為老人一旦“休息”,就會“閑出病來”,那更是誤會。所謂“休息”,並非不舉手不投足,躺在床上等死,其實質,不過是在“自我原則”的框定下,“自由自在地生活”,把生命的內容和形式都真正的“留給自己”。
  應該看到,退休後的老年生活,是生命最後的收穫,我們將從中得到一生的結晶——“清福”。
  (原標題:珍惜“清福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k43mkwu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